搭建小微信贷智能决策平台 百融云创科技赋能助推产业变革

中国商业周刊2020-10-16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力量,疫情之下,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通过应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力推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意义重大。近日,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发文,重磅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为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要充分发挥联结纽带作用,将链条企业结点成链、结链成网,把金融服务触角延得更长、扎得更深、做得更实,顺着供应链产业链的真实交易脉络,把金融活水顺着网链精准滴灌到链条企业,满足产业链上大量民营、小微企业的“小频急”融资需求,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惠及产业链上多层市场主体,为链条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成为产业链的“保链者”。

与此同时,专家也表示,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要通过灵活运用各类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场景和生态。一方面,是业务数字化。要将产业链上的经营行为、“三流”信息变为“物的信用”“数据信用”,将产业链上的经营行为、“三流”信息变为“可评价的信用”“可流通的资产”,实现系统自动评级、准入、放款,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低成本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是风控数字化。依托大数据计量、神经网络,打造智慧化、精细化、可视化的供应链全链路智能风控体系,实现数字风险研判、数字风险预警、以机控代人控。

百融云创作为领先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企业,成立伊始就确定了“让金融普惠民众”的企业使命,至今已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实践了六年。六年来,百融云创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多方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多流合一”,利用多方数据建模,打造数据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起“产业+科技+金融”的生态圈,为助推普惠金融事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破局小微融资问题,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个是风控,另一个是成本。为此,百融云创创新风控模式,结合个人信贷和企业信贷两种思路,采用“B+C”方式对企业主和企业主体信用进行审核。同时,百融云创基于产业链场景的经营数据,订单、运单、仓单和应收账款的动态匹配及交叉核验,进一步还原业务和资产的真实性,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把控风险,并为小微融资业务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实践,百融云创这套产业链金融模式已经与纺织、快消、钢铁、塑化、物流、三农等数十个产业建立了合作,释放千亿规模信贷潜力,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34万家,帮助其整体收入规模提升20%。同时,支持超过66万人就业。百融云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免责声明

本文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QQ:211544606

「2025数码港创业投资论坛」破纪录逾500项

两日论坛探索AI及区块链创投格局 揭示全球资本新动向香港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2025

SC Asset 荣获「2025年度亚洲最理想合作企

以人为本的企业力量,再次赢得亚洲级肯定。泰国曼谷 - 2025 年 11 月 6 日 - 泰国领先的房

双PIC/S最高级别生产质量认证的中西药厂房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11月6日 — 香港中医药业先驱位元堂(08

「2025数码港创业投资论坛」盛大揭幕

年内数码港新增10间上市企业及两间独角兽企业「数码港投资者网络」八周年,年度融资增加3倍

瑞士云端平台 pCloud 推出 11.11 超值优惠

pCloud 于 11 月 3 日至 11 月 17 日期间为亚洲市场推出限时优惠,提供终身储存与加密服务

「澳門銀河」呈献Tatler Off Menu

澳门瞩目年度美食盛典将于亚洲顶级奢华综合度假城,呈献由11位星级名厨及2位调酒大师精心打

科技园公司与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及滨海湾合办

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深化粤港创科合作香港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2025年11月5日 - 香港

胡志明市发展股份商业银行(HDBank)九个月

越南胡志明市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11月5日 - 胡志明市发展股份商业银行(HD

海防可持续工业再添动力 —— Indochina Ka

越南海防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11月4日– 由英迪中华资本(Indochi

AI驱动增长新范式,生态共赢成品牌进化方向

近日,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新华出版社、凯度集团、HBR中国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联合主